崭新的标准化教室、塑胶跑道、游泳馆……这是无锡市一座新建小学的“标配”。9月初,正值开学季,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内热闹非凡。百余名学生和家长,早早就来到现场办理新生入学手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即将踏入新校园的喜悦笑容。
品质筑基,打造样板工程标杆
由中铁八局承建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总用地面积为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45万平方米,包含综合楼、体育馆、礼堂、餐厅、学生宿舍、地下车库及室外景观等。
自2023年2月进场施工以来,参建项目部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建设为目标,全力以赴打造优质校园工程。“项目所在地马山镇原为太湖中一岛屿,后经围湖造田,东北部与马圩相连,最终形成半岛。”据项目负责人张雄钊介绍,该区域地质环境多为淤泥质土,水体补给充足,土质稳定性较差。且受江南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持续不断的降雨不仅加剧了项目桩基施工阶段边坡垮塌的风险,还长期浸泡着已开挖完成的地基,给项目有序推进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建设过程中,项目技术团队开展了大量的适应性设计优化,期间,借鉴水利工程深基坑防水、排水、固坡技术,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了钢板桩止水帷幕、降水管井及型钢支撑等措施,稳住了土,挡住了水,为后续的主体结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建设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工程质量更是不容疏忽。”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从选材用材到材料进场验收再到施工质量管控均做好层层把关。各工序环节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确保每一道施工流程符合质量要求。“为进一步打造区域样板工程标杆,我们还特别设置样板间,将建筑材料、建造工艺、施工流程以可视化、可触摸的方式呈现,并由业主单位牵头多家参建单位进行验收,在直观展示施工标准的同时,种好质量控制的‘试验田’。”张雄钊说道。
在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的把控下,该工程先后获得2023年二、三季度无锡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红黑榜“红榜示范”工地,2023年无锡市“五有五优”红色工地,2023年江苏省标准化“星级”工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技术赋能,助推质效再跃新高
“目前大多数房建施工采用的是双面胶进行二次结构模板缝隙封堵,这种方法虽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效果,但存在不易清理、一次性使用成本高等缺点。”项目技术负责人彭猛介绍道,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技术团队通过采用中空发泡橡胶条工装代替目前双面胶,有效解决了二次结构漏浆问题,极大提升了项目二次结构质量及施工效率,并且橡胶条的周转使用也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项目部立足QC课题,同步延伸专利开发,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2023年中施协高推广价值专利二等奖。
项目部自成立时起,便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在保证施工建设正常推进的同时,坚持对工法、QC、新技术及绿色施工推广运用等“四新”技术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在通过创新方式推动项目建设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同时,还广泛吸收借鉴了新型悬挑施工、钢结构等优秀施工技术,实现了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建设成本等目标。
项目部先后取得江苏省QC三类成果1项,无锡市一类成果1项,无锡市二类成果3项,无锡市三类成果6项,喜获多项省市奖项。
速度领航,掀起施工建设高潮
“无锡这天气,刚脱了雨衣就得穿汗衫,气温直接飙升到40摄氏度,跟桑拿房似的!”
无锡市雨热交替的天气不仅对施工进度的正常推进造成了阻碍,也对工人的组织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此,项目部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因时制宜”的弹性工作制度和雨季、高温施工预案。雨天“见缝插针”,组织现场人员进行室内作业,并增设雨棚等防雨设备设施,最大程度减少降雨对施工生产的不利影响;晴天便在合理调整工作时间,保障一线工人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加大机械、设备、人员的投入,日均投入建筑工人550余名、机械设备10余台,全面打开施工作业面,确保有效减少因雨季造成的窝工和设备空转等情况。
为保障学校9月开学投用目标,项目部还科学统筹规划,加强现场管理,针对不同施工阶段适时优化场地布置,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序提前组织材料进场合理堆码,提高了材料周转效率和施工效率,使各系统紧密配合,各环节穿插有序,形成了“多点开花”的火热局面,接连跑出施工“加速度”,最终如期完成项目建设。
绿色先行,绘就生态教育蓝图
“不仅楼宇造型美观,绿化环境和公园一样,学校建设的品质确实不错,让人眼前一亮……”市民张先生的儿子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小学部首批学生中的一员,在报名当天,一家人在参观完学校后向项目部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走进校园,庭院式聚集建筑群与现代化体育场的“古今融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厚重感。建设期间,项目部深入挖掘并巧妙融合当地江南文化底蕴,充分融入新中式建筑风格。过程中,还将绿色建造目标融入施工组织的各项环节,共应用新能源混凝土罐车、自保温砌体、双层low-e玻璃、内置保温等绿色施工措施10余项。园区内,整体绿化率高达30%,由八宝景天、紫娇花、黄金菊、海桐等植物组成的校园景观排布,使庭院与立体景观实现完美结合,将其装扮成为“园林式”校园,这些绿地在美化校园环境、有利于学习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的同时,能够有效消纳场地雨水,构建起天然、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既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集生态、科技、人文一体的“高颜值”校园环境。
随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的建成,未来,这里可满足3000余名学生就近入学需求,进一步丰富了无锡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也为完善马山度假区基础功能配套、提升区域承载力吸引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切实满足无锡创建人才高地、留住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安居乐业保障中对品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增加城市“温度”,为市民幸福“加码”,进一步激发当地更加强劲的创新创业就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