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的《人到中年》是20世纪80年代初很有影响力的小说,是一部切中时弊,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成功的塑造了陆文婷这一无私奉献、谦抑克己的眼科医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年知识分子近二十年生活的艰难处境,真切地描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苦衷,讴歌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的献身精神,深刻地剖析了围绕知识分子问题所展开的种种社会疾患。虽然说揭露了我们社会中的弊病,但是并不使人对整个社会与国家产生怀疑,它终究是给人一种正能量,指引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方,写这本书是因为她也是“这默默无闻的众多中年人中的一个”,她坦言:“我并不奢求所有的人都喜欢陆文婷。”但当本书发表后,几乎全部读者都被谌容笔下的这一形象所折服,在一名小学女教师的读者来信中,“亲爱的陆大夫,你在哪里?”已成为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心声。巴金老先生曾以羡慕的口气感叹道:“我多么希望能够写一部像《人到中年》那样的小说。”可以说这是在文坛中对《人到中年》最高的评价。发表不久,该小说便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曾先后获得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这些奖项无疑是对谌容与《人到中年》的肯定,足以表明《人到中年》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
作家谌容透过独到的视角,将敏锐的笔锋锁定在现实问题上,犀利地揭示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警醒社会。
首先,作品大胆地使用了当时不多见的意识流手法,运用时序颠倒、空间跳跃的手法,展开了回忆,联想,将步入中年,接连成功地进行三次手术因心肌梗塞而卧床的陆大夫展现在读者面前,巧妙结合倒叙、插叙、正叙等不同角度,将陆大夫的家庭、婚姻、工作描写地淋漓尽致。
其次,作者在中外文学技法中认真取舍,并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应用于小说中。中国古代小说中对场景氛围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的手法对谌容有巨大影响。谌容充满诗意的语言,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充斥在字里行间,从文中多次引用诗人的诗句可以看得出来。从书里书外,都表现出了一个女性的细腻与美丽。
在今天,我们重读《人到中年》,仿佛可以感受到当时它在中年读者中引起的强烈反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社会上掀起的一阵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浪潮。正如黄亨先生在《评谌容的新作<人到中年>》中说的:“一部作品能被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不同的解释,也许正意味着这部小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少当时为中年或现在正值中年的人重读后,掩卷心难平,仍能勾起他们无限的回味与思索,给他们深刻的启迪,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谌容有一种感激。